English

要为海外学人报效祖国营造良好环境

1998-11-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如何吸引海外学人回国、为国服务,已成当今热门话题。日前,中国致公党中央召集有关人士就此问题进行座谈,大家就如何优化内部环境、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吴明熹(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海外留学人员工作涉及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务院侨办等十几个部门。全国人大华侨委、全国政协台港澳侨工作委员会、全国侨联和致公党也都在做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但目前大都是各自做各自的,彼此联系不多,缺乏协调、沟通和交流。为避免多头、重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工作,责成有关部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制定有关规章,汇总交流信息,进行指导与协商,以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步伐,提高效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

杜宜瑾(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目前,由于留学人员出国渠道不一,有关方面对在国外学习情况、学成工作情况等难以系统掌握和管理,这对我们更好地利用海外留学人员这支生力军形成不利因素。因此,我建议:1、加强基础性工作,掌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状况。要掌握海外留学人员在学术上、科研上取得成就的情况,掌握有成就、有影响的重点人物的情况,了解他们与国内进行合作交流的意向和可能性。建议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将这方面统一管理起来。2、建立人才数据库。目前,许多国内大学、科研机构都各自掌握着一些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在外从事学术、科研方面工作的情况,但是很不系统,而且有自我封闭现象,资源不能共享。建立起全国性海外留学人员人才资料信息库是非常必要的。人才信息应由国内各大学、科研机构共享,对提供信息的单位免费提供服务。为合理地、尽快地引进人才提供方便的渠道,人才信息库也将对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提供多种可能。

马俊如(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一定要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为国服务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勉为其难。海外留学人员非常愿意为国作贡献,但他们也要考虑个人利益、所在国利益、所在企业和单位的利益,超越这些利益作贡献,将使他们经济上出现困难,谋生立业遇到麻烦。比如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产权是矛盾的焦点,凡涉及到此,决不能苛求,要按国际惯例进行。注意到这些,将会使海外留学人员的报国热情得到更好的发挥。

邓善熙(致公党安徽省委会副主委):留学人员工作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在国内逐渐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留学人员在国外都是凭能力、实力竞争。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对努力工作或工作有成效的人给予客观的评价,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

汪志平(留日博士,现为扎幌大学副教授):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或回国服务,一定要注意守信用、讲信誉。我希望国内单位在介绍情况、提出优惠条件时,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做空头许诺,一旦答应的事情就要尽量去实现。

曹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因此,吸引海外学人回归,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国内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要真正提高国内知识分子待遇。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实体现,是使人才不外流的根本措施。这样既可以留住国内人才,又可以吸引国外人才,也是摆脱以前一些特殊政策造成国内广大知识分子心里不平衡的有效途径。适时地从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有重点地来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可以说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唯一正确的选择。

严以新(留美学者、河海大学教授):现在短期回国服务在留学人员中越来越成气候,对我国科技进步非常有用。各地在吸引海外学人方面制订了不少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政策法规。但从国家来讲,目前还没有多少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相对统一的鼓励海外学人回国短期工作的政策法规。

傅浩(留日学生,现为南京市侨联副秘书长):国家对自费留学人员要采取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政策,不但要畅通申请、办理自费留学的渠道,而且对确实学有所长、学成归国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以体现公平的政策。比如在工龄上,按现在的规定,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后要求恢复干部身份的,其出国年限要在工龄中扣除。那么,一个自费留学人员出国前已工作三年,在国外四年回来后,其工龄则为一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当前形势,及时出台新的政策。

尹昭(留日博士,深圳市总商会副秘书长):希望国家给留学人员子女上学以优惠政策,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这样可吸引更多的人回国,从我个人来说,现在家还在国外,今年面临小孩入学问题,很想回国来读书,但因没有中国户口,要额外交好多钱并且上不了好学校。政府能否针对留学回国人员这种较为特殊的家庭情况制定一些政策,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陈昌福(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许多海外学人在国外已有科研基地,政府能否帮助、扶持他们在国内也逐步形成科研基地,这样便于他们与国内同行进行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合作研究与交流,也可使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这一合作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海外学人熟知中外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形态,完全有可能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有创见的意见或建议。

徐震春(留美博士,中国旅美科技学会名誉会长):近几年,我回国次数较多,但每次回来,多是和留学生之间交流,和官方的交流比较少。我们希望教育部、侨办、政协、侨联等机构和组织能通过多种渠道和留学人员接触,广泛收集海外学子的意见或建议。另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成立留学生活动中心之类的机构,使留学归国人员包括短期回国人员有一个活动、联谊、交流的场所。

(致公党中央宣传部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